聯署:醫療政策論壇對「醫保計劃,由我抉擇」醫療改革第二階段諮詢文件的回應
我們認同的醫療改革目標
- 首先,讓我們闡明我們所認同的醫療改革目標:
- 控制醫療成本(因為我們相信資源短缺無可避免,因此醫療系統必須有一個控制開支的內置機制。)
- 提升醫療質素(因為我們相信醫療系統的目標就是盡量提升人民的健康水平,因此它必須有能力提供有質素的醫療服務。)
- 促進每一個人的就醫機會(因為我們堅持平等享有醫療的價值。)
我們所理解政府建議醫療保障計劃(醫保計劃)的目的
- 根據「醫保計劃,由我抉擇」諮詢文件,第二階段醫療改革諮詢的目的是推介一個醫療保障計劃(醫保計劃)。
- 醫保計劃是一個規範和監管自願私人醫療保險的計劃;其目的旨在確保私營醫療及私人醫療保險市場提供有質素和物有所值的服務。
- 依政府的建議,醫保計劃(規範化的自願私人醫療保險計劃)是一項醫療融資改革方案;計劃被視為一個醫療輔助融資安排。
- 政府說選擇這輔助融資方案是根據它對公衆意見的理解:1)公衆一般對強制輔助融資方案有保留;2)公衆希望能有更大的自由選擇切合個人需要的私營醫療服務及私人醫療保險。
- 政府建議利用從財政儲備撥出的500億元資助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以支援醫療改革。.
- 透過資助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政府稱說公營部門的負擔可因而減輕。
- 政府亦同時聲稱醫保計劃可以提升醫療系統長遠的可持續性。
我們對醫療保障計劃的質疑
- 我們並不質疑政府為保障消費者和病人權益,而推行政策監管私人醫療市場及私人醫療保險市場。原因如下:
- 當市場失效時,介入市場是政府其中一個重要功能。
- 研究已證實,市場力量在私人醫療市場及私人醫療保險市場中並未能有效運作。
- 我們質疑的是,政府將私人醫療保險作為醫療融資的一個改革方案與及提供保費資助鼓勵市民購買私人醫療保險。原因如下:
- 有待商榷的民意解讀
- 政府聲稱推出醫保計劃是基於民意支持私人醫療保險的這個理解;但這理解似乎甚有商榷餘地。政府委託的其中一項聚焦小組討論研究發現:1)私人醫療保險在参與討論的中產人士中是第二個最不被接納的方案;2)私人醫療保險更是長期病患者最不接受的。跟政府的解讀相反,研究指出大部份參與討論的人士認為「較為累進的稅制」比其它輔助融資方案更可取。[1]
- 私人醫療保險成本效益低和成本上漲壓力的問題
- 政府對私人醫療保險可提升醫療系統長遠可持續性的信心並沒有客觀基礎。私人醫療保險並非控制成本或提升成本效益的措施。它也不是處理人口老化的政策功具。根據國際經驗,較倚賴私人保險融資的醫療系統的開支通常都較高,但卻沒有証據顯示較高的開支能提升社會的健康水平。相反,將私人保險局限於次要位置的醫療系統都較能控制成本。[2]
- 損害多於幫助公營醫療系統
- 政府對私人醫療保險可以減輕公營醫療系統壓力的信念亦同樣缺乏客觀基礎。國際間的証據顯示私人醫療保險不單不能減輕公營系統的負擔,反之長遠有可能增加後者的負擔。[3]
- 不公義的公帑運用
- 政府利用公帑資助購買私人醫療保險的建議引申出如何使用公帑才符合公義的問題。公義要求每一個人都受到平等的待遇,除非不同待遇是建基於合理的基礎上。由於收入越高,越有能力和機會購買私人醫療保險,政府的計劃等同建議收入越高的市民,應更有機會享受由納稅人資助的較佳醫療選擇和保障。假如說「能賺取較高收入」或「較富有」的就更應享有使用公帑的優先權,這是完全違反我們的道德直覺的。[4]
- 有待商榷的民意解讀
我們對醫療保障計劃的反對原因
- 基於我們認同的醫改目標,我們支持政府1)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及2)提升醫療系統長遠的可持續性的兩個改革目標。
- 但基於已有的研究證據,我們不認為私人醫療保險是達至這兩個目標的政策工具。
- 基於公義的考慮,我們也反對以公帑資助購買私人醫療保險。政府的計劃只會令我們的醫療系統更加不平等。這方向完全違背不少先進國家醫療體制「平等享有醫療」的基本價值。我們完全不能接受以公帑擴大醫療的不平等。
- 儘管如此,我們並非要求政府全盤修改醫療保障計劃。
- 我們贊同為保障消費者和病人權益,政府應擔當積極的角色監管私人醫療市場及私人醫療保險市場。
- 我們只是不贊成政府將私人醫療保險當作改革醫療融資的政策工具,與及以公帑資助購買私人醫療保險。
可行的改革方向
- 我們建議將醫療保障計劃重新定位為保障消費者和病人權益的政策,而非醫療融資改革的政策。
- 至於醫療融資改革,由於政府的目標是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和提升醫療系統長遠的可持續性,我們相信以下兩項研究結果或可為改革提供一些可行的方向指引:
- 這兩項研究結果顯示,較有效和符合成本效益地運用500億元財政儲備的做法,並非資助購買私人醫療保險,而是將資金用以改善現時以稅收為本的公營醫療系統。.
- 由於改善了的公營系統將為全民享用,這樣運用公帑亦同時符合公義的要求。
- 一個醫療融資改革方案的新思維是利用500億元財政儲備設立公共醫療基金,以賺取收入回報。而每年的收入回報即可為公共醫療系统提供額外的經費來源。
- 我們亦可將部份收入回報留作儲備,撥入基金內賺取更多的收入回報。這樣,公共醫療基金其實可被看作為整體社會的醫療儲蓄戶口,以應付人口老化的問題。
- 因應政府的財政狀况和儲備水平,將來我們可從儲備撥出更多資金投入公共醫療基金內。
- 誠然,以上的建議都只是初步構見,但它們應是值得考慮的可行方向。
醫療政策論壇
2010年12月3日
[1] 詳細討論可參考附件一內題為「政府為何遺漏一個經其委託的醫療改革民意研究報告?」的文章。
[2] 詳細討論可參考附件二內題為「以私人醫療保險維持醫療系統的可持續性?」的文章。
[3] 詳細討論可參考附件三內題為「私人醫療保險是增加還是減輕公營醫療系統的負擔?」的文章。
[4] 詳細討論可參考附件四內題為「自願私人醫療保險計劃的不公義」的文章。
[5] A. Maynard. 2001. Ethics and health care “underfunding”. Journal of Medical Ethics 27: p. 225.
[6] Carolyn H. Tuohy, Colleen M. Flood, and Mark Stabile. 2004. How does private finance affect public health care systems? Marshaling the evidence from OECD nations. Journal of Health Politics, Policy, and Law 29(3): p. 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