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婦女協進會 對 電視廣播有限公司節目《星期日檔案——偷聽男人心》 的回應
- 2011 年4月3日播出之《星期日檔案——偷聽男人心》 內容偏頗,缺乏數據和具性別角度之學者及專家的意見,有誤導觀眾之嫌
星期日檔案(包括其前身)是香港電視廣播有限公司新聞及公共事務部有二十四年歷史的時事節目,口碑及收視率一向甚佳,因主題通常緊貼時代脈搏和具分析性,是老少咸宜和經常是老師們向同學推薦的好節目。
但「偷聽男人心」卻一反常態,不但沒有根據以往的方針,例如提供充分參考數據,訪問不同類型及持不同意見的嘉賓,更沒有訪問學者和對性別議題具敏感度的專家。
首先,節目一開始便以一個「問題」︰很多女性在男女關係中有很多疑惑,例如不明為何男仕不回覆短信;為何提出分手;為何男方不帶她們與朋友見面等。 這樣的鋪排令觀眾以為很多香港女性找不到男性伴,而男性則沒這問題。事實是否如此?男性是否沒有同樣的問題?就算真的是沒有的話,那又為何?事實上香港早已存在錯誤的印象,認為香港女多男少,所以未婚女性在供過於求的情況下,比男性更難找到另一半。但根據統計處的數字,香港單身的未婚男性其實比女性多 (2009 年的未婚女性為985,500人, 未婚男性為988,700人)。在這情況底下,為何還會出現節目所暗示的女性比男性較難找到另一半這現象?這點在節目中完全沒有探討。
第二,節目的嘉賓十分單一,例如被訪問的男性都被塑造為所謂的中產(飲紅酒、出入中環)的專業人士 。有關的專家只有婚姻介紹所的代表,女性的聲音更加欠奉,而記者亦沒有跟進女性受訪者的意見。如此選擇性的邀請受訪人及訪問處理,明顯地不符合一個以探討社會時事議題為主打的節目的應有取向。
以上兩點顯示出,這集的星期日檔案的製作傾向娛樂化,令人聯想起以娛樂新聞為題的「東張西望」!
- 節目的鋪排極具引導性,令觀眾誤以為所謂的「問題」只是出在女性的身上,而男性的 「心聲」是合理的要求,內容以責備女性為主,有欠持平
節目以「問題」為首的鋪排令觀眾以為很多香港女性找不到男伴侶 (男性彷彿沒有這個問題),而解決這問題的方法,就是女性要通過了解男性的心聲、從他們的角度出發、改善自己的態度和行為。然後節目就緊接出現一些男仕講及他們覺的香港女性的種種不是,教他們如何了解男人心。
這種鋪排完全沒有顧及女性的角度和意見,而把所謂「問題」的成因完全歸咎於女性身上。她們之所以抓不住男人心的原因只有一個:因為她們不能迎合男性的要求。節目苦苦追查女性「嫁不出」的原因,並將所有問題歸因於香港女性的性格和行為,完全沒有在社會變遷和女性意願這些更加關鍵的原因上著眼,顯得製作人對性別和婚姻議題上全無敏感度。
就算某些女性們真的有這些疑問,說穿了也只不過是人與人相處必然出現的問題,並不限於男女關係,更加不是女性才有的「疑惑」。把這「問題」性別化,只會建構和強化性別定性的二元思想框架,責備女性,對兩性相處和溝通並沒有任何幫助。
- 節目以偏概全的形式強化性別典型化
根據節目的角度,「解決」女性抓不住男人心的「方法」非常簡單——就是要重新確認父權價值觀。女人要「似返個女人」︰女人要扮傻、女人要顧及男性的面子和自尊、要出席男方的家庭聚會和統籌拜山安排、女人要溫柔、不要時常問他的行踪、不要質疑他的說話等。
另外,節目亦假定了男女關係(尤其是婚姻)是所有女性都夢寐以求的人生目標,否定了女性的性自主和性向多元化的事實。這種異性戀及婚姻霸權的論述,對性別平等毫無幫助。
新婦女協進會以及本港多個關注性別平等的民間及官方組職多年來致力通過教育、政策倡議以及立法和法例修訂來提高兩性平等的狀況和意識。該集內容以促進兩性溝通了解為名,但實質效果卻否定了本港性別平等運動多年來的努力。
父權主義的支配意識,在這節目中以新聞現象呈現,完全漠視多年來性別平等運動的努力和成就。 節目所鼓勵的是男性對女性的責備,而不是互相理解,對兩性和諧相處並無絲毫實質幫助。
- 對觀眾造成不安
節目尾段指女性應認真聽聽這些「男士心聲」,改變自己從而令兩性關係更和諧。這做法不但加重社會對(單身)女性的刻版印象和誤解,產生蔑視和排斥,更對女性觀眾造成不必要的壓力。
節目的製作人並沒有考慮到單身女性們,在和朋友、家人、和獨自觀看這節目時,會承受什麼樣的壓力和感受到怎樣的不安。當男性的「心聲」 在大條道理的數落他們對沒有男伴的女性的種種不是,單身和性少眾的女性觀眾們會有何感想?節目鼓勵前者責備自己,亦否定了後者的性自主。
不屬於節目中那階層的男性觀眾又如何?節目同樣地否定他們對女性伴侶和親密關係的觀點和「心聲」。 是否要把女伴視為裝飾品,要求女伴扮蠢扮傻,才是「成功男性」的典範? 很多男性要求的,可能是一個可以和他同甘共苦,能夠真誠以對,互相扶持的伴侶,而不是一個令他覺得「威」,凡事只以顧全他尊嚴為大前提的裝飾品。
總括而言,新婦女協進會對《星期日檔案——偷聽男人心》極之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