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諮詢提交意見書
致︰教育事務委員會
新婦女協進會
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諮詢提交意見書
本會自1984年成立,一直致力推動性別平等。包括從女性主義的視角關注教育政策對建立社會平等、公義和多元價值的影響。
本會就德育及國民教育科的諮詢文件,抱有強烈的質疑和保留,具體意見如下:
- 國民教育定位不當 欠缺理據架床疊屋
現行的公民教育課堂已經有培育國民素質的作用,而諮詢文件1.3於學校課程的定位(第4頁)亦確定了這一點︰「德育部份所培養的……正面價值觀及態度…都屬於優秀國民素質,並與國民教育所提倡的『國民身份認同及承擔』價值觀,一脈相承」,既然如此,為何不直接強化德育課的內容,而要突顯國民教育這個部份?
諮詢文件的1.4.5 提 及「國民教育讓學生了解國家、國情,確立自己的國民身份,進一步提升國民素質。」為何「了解國家、國情」就會「確立國民身份」然後「提升國民素質」?其實 諮詢文件所建議推行的國民教育內容空泛、缺乏理據,強化德育課程裡的公民教育部份亦可以「了解國家」、「提升國民素質」,根本沒有必要推行國民教育。
- 盲目宣揚認同國家和祖國的國民教育
再者,「認識祖國」並不等同「認同祖國」,兩者不應混為一談。文件中4.4.1國民教育的學與教基礎指出:「情」引發「本科於國家範疇的學習,不是單以學生的知識增長來衡量,學習更需由『情』出發」。這裡所說的「情」意思含混不清,要 求教師「協助學生…體會國情資料背後的豐富情感,因而產生觸動。」但卻又旨在「國民身份認同」,那學生還可以「認識祖國」後表達「憂國之情」嗎?
- 教學宗旨前後矛盾
另外,諮詢文件描述的教學方向亦見前後矛盾,一方面課程宗旨要求「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及態度…確立個人於家庭、社會、國家及世界各範疇的身份認同,孕育情懷…」(第3頁),另一方面又要「讓他們(學生)從多角度加深對社會、國家、世界議題的了解,並作出理性分析和客觀判斷。」(第13頁)其實所謂「正面價值觀及態度」、「身份認同」、「情懷」這些已是早早預設了的一套想法,如果建基於這套想法才作「理性分析和客觀判斷」,那必然導致理性分析和客觀判斷失去了意義。
事實上諮詢文件暴露了政府對國民教育的預設想法——以避重就輕、隱惡揚善的教育手法來「認同祖國」。諮詢文件1.4.2中培育正面價值觀之正面價值觀及態度的培育的圖表(第9頁)清楚顯示觸及國家範疇時排除了「和平」、「自由」、「民主」及「人權」等普世價值,取而代之為「欣賞」、「包容」、「歸屬感」及「愛國心」。
- 評估準則價值傾斜 打擊學生獨立批判思維
最後,諮詢文件指出國民教育科的評估並非要考核學生的價值觀是否正確,但地課程內容已明顯界定什麼是「正面價值觀及態度」,文件5.6評估策略中表示要「彰顯學生的學習表現,幫助他們思考改善方向」(第101頁),我們恐怕只有達到「正面價值觀及態度」的學生才會得到表揚,而未達標的學生就要「被幫助思考改善方向」。
基於以上原因,本會強烈反對增設文件建議的中、小學德育及國民教育科。
2011年8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