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明報】伴親達人谷淑美﹕陪伴年老媽媽 重新看見她和這個城市

轉傳會員谷淑美與大家分享的一篇訪問,談談她陪伴患病母親的經歷、母女關係等,與母親的相處和對話,引發她以攝影拍攝兩的生活。這些結集將會於4月28日至5月8日於中環展出。

明報︰http://tinyurl.com/lw3u5tn

【明報專訊】我們每人都有個身分,是父母的女兒、兒子。

長大後,生活圈子不同,跟父母聊天的話題也許只流於日常瑣事:「什麼時候回來吃飯」、「冷鋒來了穿衣服」,周末回家吃頓飯,也就算有所交代——直至有一刻,你突然留意到父母的白髮、皺紋、老人斑,甚至父母病倒,才發現,他們老了。谷淑美是社會學教授,也是媽媽的女兒。自母親病倒後,每天回娘家照顧媽媽,陪她散步,聽她嘮叨。當了「女兒」半世紀後,才開始了解母親在「媽媽」的身分以外,是怎樣的一個人。

她研究香港文化與身分認同,陪伴媽媽的日子,也透過媽媽八十多歲的眼睛觀察我城。在推土機橫行的香港,她說,我們以為一直前進,其實只是不斷製造過時落伍。

如果這城巿只有明天,我們會否放慢腳步,等一等步履蹣跚的他們?「媽媽,你慢慢來。」

「你幾時回來吃飯?」 與媽媽重建關係

谷淑美是「六十後」,自小與媽媽關係很好,但自上大學住宿舍便搬離娘家。母親生病前,每星期天,她會與兄姐及妹妹回娘家吃飯。「相對好多家庭,我們已算是親密,但當時沒注意她的身體變化。」

母親突然病倒,正如她在攝影集寫:「每天如是的安穩/不堪一擊」。醫生估計是腦退化,母親還可拿着拐杖走路,但生活就此改變。谷媽媽是山東人,十年前谷爸爸去世,便開始獨居,每早風雨不改,走路個多小時來回教堂。「她信天主教,精神力量好強,但自從病了就不出街。」媽媽不願由家傭照顧,剛巧谷淑美放假,這段日子,她倆都學習重新進入對方的生活。

「以前拿起電話沒什麼話題,我不會問她,你日常生活怎樣?但那是我的媽媽,自小住在一起,為什麼到今天她年紀大時,我好像跟她的生活分割了?」於是她回到社會學者的理性思考,「我問自己,什麼叫一齊住?為什麼我們會leave our parent alone(留下母親一人)? 我與丈夫同住,明白同住是什麼經驗,同住是互相照應,今天等不等你回來吃飯,你回不回來與我相關,我開始與媽咪建立這種關係,我讓她知道今天去不去,她會問我何時再來。」

享受她的囉嗦

「我會着她幫我去買麵包。其實我不需要她幫我買,但她好喜歡麵包店,每次經過都像經過玩具店般。她好喜歡買麵包,總說出爐時好新鮮,所以買給我們。其實她交給我們時可能已隔了好多個小時,但她會告訴你,我買的時候好新鮮。你可以想像,她在麵包中傾注了多少情感。」谷淑美說,若當天不能去探望母親,就會着她幫忙買麵包,讓她出外走走,活動四肢。

甚至連媽媽的嘮叨,都有新發現。「你幾時回來吃飯?她會不斷重複問,以往我們會覺得這叫囉嗦,現在我好享受。那其實是反映她的關心,是你跟她的關係的質感。她重複問問題,其實構成關係本身,若你要減去她的囉嗦,那剩下的是什麼?」她習慣每天致電母親,周日有妹妹陪伴,她便沒如常「報到」,「到星期一她會問你,為什麼你這麼久不打來?第一次聽,咦,原來她也有要求。但你明白了,便接受她。」

這段日子,也讓她發現「母親」之外的「媽媽」。谷淑美笑說:「我常由她的面容看到一個少女,她不是很會社交,文靜內向,而且好像沒怎麼變質,好單純。當我走近她,是見到一個『人』,不是『母親』,發覺好多過去,你原來不知道。這麼親近的人,但為什麼了解這樣少?之前我們沒問起,她亦不需要講。」

媽媽慨嘆:「我老了。」谷淑美問:「你以前靚不靚?」媽媽活潑起來:「年輕在鄉下好多人讚我,但我後來變了質。」「我想是她因被稱讚而變得驕傲。第一次感覺到她是這樣有內涵、會反思的人。」

用媽媽眼睛看世界 攝影重構缺失

攝影,也是進入媽媽世界的方法。拍下第一張照片只是偶然,她以手機全景功能拍攝,但相片因拍攝技巧而扭曲,造成黑影。病倒後,媽媽說:「我覺得好似在夢中,周圍好不真實。」「這照片似不似你的感覺?」「好似。」

谷淑美學習攝影數年,選擇以這方法拍攝與媽媽生活過的土瓜灣、媽媽獨居的麗港城等。相中樓宇變形如異境,思考何謂「真實」,也是詰問香港不斷前進的單一發展思維,「我們的『真實』其實是文化建構,大家是否覺察?」

媽媽的女兒也是社會學家,照顧媽媽,也借用她的眼睛觀察。「社會學是思考社會處境,如何由外在變遷連結個人生存狀態,為什麼我們會如此生活。」她說,活在香港,我們以為一直前進,其實只是不斷製造過時落伍。

是老人家不記得, 還是社會變得太快?

媽媽喜歡麵包的香氣,也是谷淑美的小學回憶。「無論智性記憶如何下跌,聽覺、嗅覺、觸覺等感覺記憶(sensory memory)不太受腦退化影響。」她試着尋找與過去的連繫,卻發現我城不慣承載記憶。「城巿空間變化若太快,會否遺失好多呼喚回憶的可能性,還有個人的連繫?是老人家自己不記得,還是社會變化太快令他們不記得?是社會的情况令你有這樣的處境。」

「我們的狀態浮游,特別在香港,城巿面貌改變得快,兒時玩的公園也找不回。回憶會變化,但如有具體的地方讓記憶存在下去,有視覺,觸覺,就可以牽引到情感。我們感覺不到今天與過去的關係,好像所有東西只有今天或將來,但其實我們從過去而來。」

媽媽住麗港城,井然有序的中產屋苑,樓宇彼此複製。以為到家門,卻是錯的座號,在商場走累了,卻找不到椅子。「麗港城好舒適,她的劃一性很方便,但有人會問,為什麼好像黃埔花園?沒有地方的質感,沒了獨特性。當香港都用大型屋苑取代原有社區,城巿愈來愈陌生化,是不是好?我不是說舊東西一定好,但城巿空間設計,可否讓你保留記憶?」

兩歲舊居重拾連繫

面目模糊的商場、屋苑,讓這城巿的記憶如她的相片,像素缺失如黑影。她研究香港身分認同,「我見證香港如何由當年的民主需求,到近幾年開始有本土視角,感覺自己屬於這裏,有社區保育運動出現。當年的利東街,有人開始尋找新的角度,天星、皇后碼頭空間的議題,也讓人反思為何巿區重建往往忽略人文價值。」

她回到兒時舊居土瓜灣,驚訝時光在此凝住,「土瓜灣是巿中心,但又像在邊陲,還保留五六十年代的面貌。」她其實兩歲已搬走,卻在街坊口中找回本來沒有的童年回憶,「我們回去以前住的唐樓,遇到人,原來是五十年前的鄰居!那是我熟悉的香港,那種人脈串連,牽引的情緒令我不斷重訪,像去旅行般重新認識這地方。」

割斷過去 只餘將來

土瓜灣已開始重建,她記得有幅巨型樓盤廣告,在大都會鳥瞰圖旁,有位外籍女士拿着《紐約時報》。海報下如常車水馬龍,「而我卻不知道這將會是哪裏。」曾庇蔭居民的「海心廟」因發展搬了又搬,最後搬到內陸天橋旁。「現在的重建策略將空間與人的連繫割斷,好多時是一種推土式的推倒重來,出於商業價值考量,以『重建帶來進步』的說法去合理化,但發展方向其實不清晰。現在是二元理解,舊是落後,新是進步,中間的等值其實是虛構出來的。我們以為新的東西就進步,但新的東西其實缺乏社會共識,見不到進步的價值,同時破壞原有社區經歷時間建立的社區網絡、本土文化,將人、地方、記憶的連繫割斷。」

只看今天,不問昨日。「我們好浮游,沒有過去視野,只有將來視野。我們知道六、七、八、九十後的聲音是獨特的,但人人都只以自己年代看事情,體會不到別人的聲音。但若我們全部東西都與過去割裂,你不能怪年輕人好像不認知過去。有時我們怪年輕人為何這樣激進,不知道以前點點點,但我們有沒有責任讓年輕人不與過去割斷?我們要明白其他年代,不論是較年輕的還是較年長的。我們其實是同時共存,他們不是屬於過去。」

生命更像一個圓,而不是直線。她在媽媽身上,看到將來的自己。谷淑美如照顧女兒般照顧媽媽,跟媽媽找復健資源,發現社區支援乏善可陳,又擔心媽媽若要坐輪椅出入不便。「你由具體的身軀,看到我們也有老的一天。不要區分『我們』跟『他們』,我們是年輕,他們是長者。大家都共同是人的生存狀態。」

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

訪問尾段,谷媽媽打來。幾分鐘的電話,谷淑美多是聽媽媽講,應一句「哦」、「未呀」、「好啦」,問一句「咁你整咗啲咩?」收線後,她笑說:「我們的話題就係咁,你使唔使買餸呀,唔使啦我整咗咩。我好感恩,還有時間陪伴她,也有心理預期她有天會離開。」到時會否好一點?她輕輕一笑:「我同自己咁講啦。」

日本心理學家岸見一郎在著作《面對父母老去的勇氣》中說,對父母的「尊敬」(respect)是「看着對方真實的模樣」,源自拉丁文respicio「檢視」。他說,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常忘記要「檢視」,如「檢視」父母真實的模樣,「檢視」互相陪伴的日子,「檢視」分離總會來到。「所以在此之前,我們要好好把握,融洽地度過每一天。」

「流光·時黑」——谷淑美攝影展覽

時間:4月28日至5月8日 (免費入場)
地點:中環下亞厘畢道2號藝穗會陳麗玲畫廊
查詢電話:2521 7251

註:5月6日有藝術家分享會,詳情可留意活動網頁:
http://bit.ly/2nQUTTK

文﹕黃熙麗
圖﹕馮凱鍵、受訪者提供
編輯﹕屈曉彤

————————————————-
延伸閱讀︰

谷淑美︰「跨代共處,生命互相映照」
http://tinyurl.com/ma7dhhp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