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陰啲陰啲搞社運」系列已經完滿結束!
三節的讀書組,第一節我們先回顧80、90年代香港政府開放區議會及立法會選舉,並閱讀一些當時參與政治活動的女性口述歷史,看看在當時的政治環境如何處理婦女議題。
第二節許寶強教授帶領我們重溫三篇文章,思考由女性主義的批判角度去擴濶,突破傳統自由民主的論述,從而開拓激進民主的想像。「民主」除了每幾年一次的投票之外,似乎還應該包括我們日常生活中對公共事務的參與、甚至應該需要觸及我們日常生中(例如工作間、家庭、學習)進行協商、決策的方式。
最後一節仍然由許寶強教授、聯同心理學家葉劍青和社運人士陳寶瑩,透過兩篇文章裡提及政治文化中的情感元素,如何把我們拉進各式的政治活動中,令我們在遭到不同程度的打擊、甚至面對毫無勝算的政治環境下,仍然願意堅持下去。
而面對大型群眾行動未能如願「成功爭取」的失落;甚至有不少人因此而遭到國家機器的打壓,這些恐懼、抑鬱、沮喪、失落,我們應該在什麼平台、以何種方式分享、疏理?
這些看似負面的情緒,我們如何把它沉澱、轉化,成為幫助我們再往前走的力量?討論至此,大家沒有肯定的答案,但至少開始思考︰我們自身的情緒和感受,大概並非蒙閉理智的「負資產」、反倒可能是帶領我們開創前路的「初心」。
以下羅列是上述三節讀書會的讀物,供大家參考︰
第三節︰
- Helene Cixous, Castration or Decapitation?
- 許寶強:傘運創傷與情感政治 https://www.inmediahk.net/node/1037766
- Sara Ahmed (2004): The Cultural Politics of Emotion, Ch. 8 Feminist Attachments
第二節︰
- Iris Marion Young (2000), Ch.1, Democracy and Justice, in Inclusion and Democracy, (pp.16-51);
- 黃競涓: “女性主義對審議式民主之支持與批判”,《台灣民主季刊》第五卷,第三期(2008年9月):33-69
- 周碧娥: “人權、性別與民主化:女性公民權與台灣政治民主化”‧文章發表於第二屆人權學術研討會。台北:東吳大學,2006年
第一節︰
- 馬嶽編著:《香港80年代民主運動口述歷史》,丙部:撐起半邊天,頁91-126
- John Markoff (1996), Ch. 3, Eighteenth-Century Revolution, Nineteenth- Century Eddies, in Waves of Democracy – Social Movements and Political Change, Pine Forge Press
- Iris Marion Young (1990), Ch.6, Social Movement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in Justice and the Politics of Difference., (pp. 156-191), Princeton, Prince University Press (有中文版)
「婦進讀書組」接下來仍有各類不同主題的研讀活動,有興趣的朋友一定要訂閱我們的電郵通訊!
Leave a Rep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