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女性主義者對母親角色的不同看法

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在1949年創作並出版的《第二性》(The Second Sex),當中主要指出女性被男性有系統地壓迫,西方文化造成女性低等的地位,形成男性是主體(The Subject),而女性只是他者(The Other)的觀念。波娃挑戰西方文化對母親角色的迷思,如母親角色完滿女性的人生﹑母親是小孩的最佳照顧者,她認為母親角色扼殺女性追求個人目標的自由,迫使她們伺侯他人,同時批判西方文化一方面輕視女性,另一方面卻推崇母親的矛盾性。

貝蒂·傅瑞丹(Betty Friedan)在1981年出版《第二階段》(The Second Stage),批評基進女性主義者(Radical Feminists)持有「反男性」和「性政治」的傾向,預設家庭是對女性的壓迫,令女性確信家庭與平等(family and equality)及家庭與事業(family and career)無法兼容,傅瑞丹認為運動的發展方向應從爭取女性「不生孩子」的權利,轉為爭取讓女性「選擇生育孩子」的權利,並且認同賢妻良母的快樂生活只是謊言,建議女性認清母親角色的迷思。

薩拉·盧迪克(Sara Ruddick)在1980年出版的《母性思考》(Maternal thinking),指出在父權社會下,須要加入女性主義意識,時刻在私人範疇(Private sphere)及公共範疇(Public sphere)中,思考並批判傳統觀念,母親角色才有價值,並提倡把養育小孩成為公共議題之一。

西爾維亞·安·休萊特(Sylvia Ann Hewlett)在1986年出版的《更貧乏的生命:美國婦女解放的迷思》(A Lesser Life: The Myth of Women’s Liberation in America)指出,第二波女性主義者只顧著重爭取平權修正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及墮胎合法化,卻忽視當時在職母親面對的困境,如缺少產假及托兒服務的問題。

參考資料及延伸閱讀:

俞彥娟- 女性主義對母親角色研究的影響 以美國婦女史為例

http://jwgs.psc.ntu.edu.tw/wp-content/uploads/2019/06/20-12-51.pdf 

俞彥娟- 女性主義者對母親角色的批判:波娃和傅瑞丹

http://dx.doi.org/10.7077/JWH.200206.0311(doi:10.7077/JWH.200206.0311) 

俞彥娟- 從美國平權修正案的爭議看男女平權和母親角色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