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醫療改革意見書

新婦女協進會(簡稱婦進)成立於1984年3月8日,宗旨為: 排除女性在各範疇所受到的歧視;爭取權益及福利,推廣意識培育,促進婦女解放運動,邁向兩性平等的社會。

本會得悉政府現正邀請市民對《醫療改革諮詢文件》(以下簡稱《諮詢文件》)給予意見,以下是本會就《諮詢文件》的立場。

另附上本會在2007年5月完成的婦女健康及醫療服務調查報告。(下載連結,3539KB)

1.諮詢文件

1.1我們認為在此時推出醫療改革是正確時候,因為香港的醫療服務早已出現很多不足之處,可是諮詢文件的最終目標並不清晰。首先,《諮詢文件》的願景主要集中改善醫療服務,市民對公共醫療有期望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期望到甚麼水平,卻未有共識,即使有亦未必可以說清楚。例如由公立醫院門診轉介至專科的病人要輪候長達3至4年的個案,又如現時輪候入政府醫院做手術的時間非常長,以白內障手術為例平均要等三年,廣大市民對這水平是否滿意?現時政府投放在醫藥方面的支出偏低,只佔醫管局整體開支的百份之五,病人未能得到好的藥物,病情當然不會好轉。這些都是醫療改革諮詢應該認真著墨的問題。可是《諮詢文件》卻只提出融資方案,所有方案都沒有跟醫療服務質素掛鉤,那些政府的建議方案與市民對服務標準的期望是否有互為影響的關係?政府沒有提供合理足夠的資料,所以市民亦無從給予意見。

1.2文件的中文名稱是「醫療改革」,可是英文名稱是 “Health Care Reform” 意即保健改革,兩者在概念上有很大分別,醫療系統是有了病才處理問題,保健卻是防範於未然,市民不能清楚肯定文件只是集中在醫療系統改革,還是以全民保健政策為焦點。再者,保健在香港還未稱得上有系統可言,而諮詢文件中文版點題又卻是「掌握健康,掌握人生」,如果單就文件只聚焦於融資方案,沒有甚麼篇幅關於具體的發展保健措施來看,要討論「掌握健康」實在有點文不對題,更遑論「掌握人生」了。

2.改革重點

2.1開宗明義,文件的題旨是「掌握健康掌握人生」,怎樣的醫療服務才能達至婦女健康是本會的關注所在。本會曾於2007年舉行過一項關於婦女對地區醫療服務的需要(見附件I 《婦女健康資訊及醫療服務調查報告》),調查發現,現時針對婦女的基層公共醫療服務非常不足,全港只有3家婦女健康中心,分別在柴灣、藍田及屯門。一來是地處偏遠,二來因為宣傳不足,以致大部分婦女要負擔較昂貴的費用到私家診所作體檢,而基層婦女或已成年但卻仍在學的青年女性,更加因為未能負擔費用而無法作任何檢查。另外,因性生活年輕化,女性醫療預防教育卻未有相應在中學開展,以致很多婦女不能及早避免乳癌及子宮頸癌等致命性病症。

2.2另一方面,婦女因為雙職壓力、長期專注在刻板的家務勞動、新移民婦女或領取綜援的婦女因為受到嚴重歧視,承受很大的生活壓力,據香港健康情緒中心於2007年4月1日發佈的資料顯示,抑鬱症的女性發病率是男性發病率的1.89 倍。可是社區上卻缺乏支援,以致很多婦女的精神健康都是每況愈下。

2..3還有,我們也很關注一些現行醫療體系內未有得到充分照顧的群體,例如婦女暴力的受害者,有因為家庭暴力的或是被強姦或非禮的婦女,無論是身體上或心靈上都需要醫療支援。又或是一些屬於少數族裔的婦女,因著語言及傳統文化,都必須要依賴有調整的安排,才可享用公共醫療服務。

2.4《諮詢文件》除了對這些婦女需要的醫療服務隻字不提外,它提出的大部份方案都沒有考慮與體諒無酬勞動的家庭照顧者、沒有穩定收入及職業人士在整體醫療服務及架構的角色,而這些人士又大部份以女性居多,這種政策視野跟現行功能組別選舉及強積金制度一樣,以致婦女團體及人權團體常常垢病外,聯合國消除對婦女歧視委員也曾表示關注,因為這些政策完全沒有考慮婦女因為照顧家庭不容易外出工作,或即使有工作也因勞工市場存在的性別職業分隔而常處於低薪工作的位置,政府對婦女處境沒有這樣的分析,發展出來的政策自然又把婦女當作「隱形」了。

2.5 以上提出了很多公共醫療服務急需改善的地方,政府應馬上動用今年財政預算案撥出的500億作針對性的改善,而非只是以威脅的口吻,叫市民「相金先惠」,否則不談服務。

3..吸納醫學多元發展,加強社區醫療保健

3.1《諮詢文件》中所提到的醫療服務都以西醫為主,但很多研究也發現中醫及其他文化中的醫學體系對某些病症也有具體成效,無論是日本、新加坡及中國都在東西文化交融下發展新的醫學方向,幾間本地大學亦已開設中醫科,政府在這方面應加以考慮,不然只以西醫作為醫療改革的藍本,不單使市民在醫療服務上少了選擇,而且亦會在醫學發展上落後於人。

3.2除了在醫學發展上需要兼容並蓄外,保健政策也應朝這方面發展,而且成為改革內容的重要部分,特別在社區保健工作方面,雖然《諮詢文件》中有提及政府銳意改善基礎醫療服務,不過內容空泛,亦沒有解釋方向。如前所述公共醫療不應只以西醫為藍本,中醫、傳統食療及另類治療教育都應考慮加入在醫療保健服務體系中,如果能增加社區內的資源,及推行多元化的醫學體系保健治療服務,市民的基層健康便會有所改善。基層健康有改善時,整體醫療開支亦不會如《諮詢文件》所示,只能一直無控制地上升至2033年的數字。

4.政府政策方針與融資方案

4.1我們發現《諮詢文件》內多次提及保障健康乃個人責任問題,並以此為教育市民的重點。我們對此重點背後的分析有很大質疑,因為這說法前設了「整體社會的健康一直以來只是由政府所承擔,市民一直以來太依賴政府」,這否定了社會上其他持分者對健康的貢獻。例如一些志願機構一直以來贈醫施藥及在社區裡舉辦各種保健教育活動的團體,以至地區內的涼茶舖、中醫師、藥材舖,更重要的是婦女的貢獻,一直以來婦女都因其社會性別角色負責照顧家中各成員的健康,如果家庭中有長期病患者或殘障人士也多半由婦女承擔照顧工作,還有全港有廿多萬外地傭工(大部份是婦女)也是擔當著同樣的角色,長期以來社會都沒有肯定她們作為照顧者的貢獻,婦女更因為被限制在無酬勞動的家庭崗位,使她們不得不減少甚至放棄參與社會的機會。

4.2政府強調個人責任,剝削社會上其他持分者對健康的貢獻,是為了強化「市民一直以來太依賴政府」的說法,製造這輿論的手法似曾相識,跟政府削減其他公共開支如綜援、公共房屋等前哨鋪排非常一致。所以以同樣的思路,不難洞悉政府強調個人責任,是為了現在壓縮公共開支及以後退出公共醫療服務鋪路。

4.3聯合國的人權公約訂明了享用衛生醫療設施是基本人權,社會上每一個人也應有平等權利享用醫療保障健康服務。所以政府將保障醫療健康強調成個人責任,其實只是為推卸責任,還侃侃而談以此教育市民,實在扭曲了平等﹑人權﹑公義等社會價值。

4.4諮詢文件提出的改革方案中,並沒有包括一個維持現在方式或者以稅收作為融資方案的選擇。所謂選擇,只是限制市民在政府提供的6種方案中挑選其一,而6個方案都含有不同程度的私營化意味及後果,這反映政府有意通過強制性的「醫療保險」或「醫療儲蓄」計劃,更大規模地將醫療服務私營化,和將這方向合理化。政府進一步縮減公營醫療服務,迫使低下層市民也必須使用私人服務,對於沒有能力購買醫療保險的基層市民以及沒有職業掛鉤的醫療保障的家庭主婦來說,自然將會被排拒於醫療系統之外。而且當醫療服務跟市場掛鉤後,除了極富有的人可以負擔外,基層將會沒錢就醫,長期積弱,同時大部份人都只能靠其他家庭成員照料,加上基層市民的工資未能得到合理調整,削弱婦女可以參與社會的機會,一般照顧家庭的責任又會落到婦女身上,基層婦女將會處於雙重困境。政府口口聲聲說不會有人因窮而不能獲得醫療服務,可是長期病患者已舉出了2005年政府推出藥物名冊以來為例子,雖然政府答應他們仍然會得到廉價的醫療服務,但最後病人都得不到能治癒的好藥,這樣的醫療服務又怎能說是到位?所以,醫療改革一旦走向私營化,窮﹑病﹑老﹑弱﹑殘障﹑婦孺將會是最大的受害者。

4.3本會並不認同政府將公共開支設上限。因為政府開支不單純是一種消費行為,它是社會發展的資源,再且政府公共開支亦有財富再分配的作用。公共開支是政府改善社會福祉的的工具,而改善社會福祉是政府最重要的責任,因此,公共開支不應設置上限,而應按當時社會經濟情況作出考慮。

4.3另外,公共開支亦有助爭取兩性平等的功能,所以本會曾於今年年初在財政司邀請遞交財政預算意見書時,遞交了名為《建議制訂富性別觀點的財政預算案》(附件II)給財政司,其中提及「建立有性別敏感度的財政預算也是世界趨勢」,而「建立具有性別敏感度的財政預算案,並不是要額外設計婦女預算,具體做法是把男性和女性的關注事宜和經驗作為設計、實施和監察公共財政收支的重要考慮因素,以平等的原則分配公共資源。」實際方法就如本文重點2一樣,了解婦女在醫療及保健上的需要,再探討不同階層婦女在架構內可以擔當的角色,便可規劃有性別觀點的政策。
4.4可是於是次《諮詢文件》中,我們在服務改革或融資建議上均看不到任何性別觀點的元素,光是談融資,反而沒有談迫在眉睫的醫療服務改革。另外其實不少社會政策,如最低工資、標準工時、職業安全健康、家庭友善政策、廢氣噪音排污管制、城市空間設計等等,都在在與市民的健康有密切關係。我們建議政府亡羊補牢,以上述各項政策觀點來一次認真的諮詢。在婦女需要方面,加入性別觀點,並與婦女團體作交流對話及徵詢婦委會的意見,不然最後推出的醫療改革方案,不單無助改善市民健康,也只會又是「性別盲」的政策。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