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動態

日常中不顯眼的性別標籤—01

日常中不少的用語都源於對性別的刻板印象,有些甚至被我們習以為常,並不察覺當中帶有性別歧視,但正正是因為我們不察覺問題,而加劇了對個別性別或群組的標籤,特別是針對個人的性別氣質,性取向及性別認同,亦對個人行為有不合理的規範。

以下列出數個常聽見的例子:

  1. 男人老狗唔好喊
  2. 成個女人咁
  3. 青頭仔
  4. 男人最緊要有擔帶
  1. 似返個女仔/男仔
  2. 男人婆
  3. 雞/公廁
  4. 女人要識做家務 

可是,男人不一定是強壯、理性、勇敢、粗枝大葉、有經濟能力,同樣女人亦不代表潺弱、感性、溫柔細心、著重打扮、要依賴別人。

不少人從小就被家長、老師、同輩或傳媒灌輸上述刻板的性別印象。為何讚美男性一定要用「有擔帶」、「勇敢」、「有領導才能」,為何男性不可以公開表達自已的負面情緒,例如傷心、委屈、受傷害?為什麼一定要表現得大方冷靜?為何哭就代表懦弱?

而又為什麼讚美女性一定是用「靚」、「美麗」、「賢淑」、「識煮飯」?為什麼用「強悍」、「壓得住場」去讚美女性,又總是帶有一絲貶義?

另外,性別定型亦影響著性。男性愈多性經驗就愈好,應在性生活中擔任主動的角色;女性則最好是處女,性生活中做被動的一方,否則便不矜持,或被視為放蕩,被加上種種侮辱的標籤。即使在有共識(consensus)的性行為中,男方被當作有利的一方,而女方則是被吃虧,儘管雙方都可以在性行為中獲得歡愉。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