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媒體中的性別定型
以婦進為例,早在1987年,已出版Women and Media Report,正是引入上述分析,關注媒體中性別定型。
在1991年至1994年,則每年舉辦「十大歧視女性廣告選舉」成為婦女團體爭取兩性平等、打破性別迷思的公眾教育運動。
在1994年,由「一群反對選美的年青人」出版了名為「不要選美」的刊物,亦展開了對選美制度物化女性、媒體崇尚單一美態的批判。
到了九十年代後期,受到學術思潮的影響,婦女運動對流行文化的解讀慢慢趨向微觀,透過訪問及分析觀眾的觀影經驗,將研究的焦點集中在個人(觀眾)對媒體的解讀及詮釋、與及如何透過自己對媒體的詮釋,在日常生活中突破某些性別刻板印象。
例如對陳寶珠與蕭芳芳的女性影迷所進行的研究論文,這份1997年發表的論文,討論陳寶珠與蕭芳芳作為偶像與女性觀眾身份建立的關係,例如許多影迷會模仿偶像的衣著打扮,這使她們有一個新形象,並從中得到自信和建立獨立自主的現代女性形象,挑戰傳統女性角色強調要為家庭犧牲的固有觀念。
因此當我們評價流行文化製作時,除了一方面須要注意流行文化有沒有強化既有的性別刻板印象之外;亦須要研究觀眾或影迷如何利用流行文化作為突破既有性別框架的文化資源或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