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美=物化女性?

選美過往被視為物化及貶低女性的活動, 以刻板的審美標準,衡量女性的價值。在舊日的傳統選美活動中,為迎合觀眾的口味,女性被塑造成單一的形象,包括年輕﹑瘦削﹑長腿、眼大﹑長髮及標準的三圍等。主辦單位挑選符合以上特質的參加者入圍,參加者再被傳媒以某個別角度呈現,刻意營造出選美活動中女性的形象,而參加者在再呈現過程中的參與性似乎被抹殺。
時至今日,世界各地出現不同形式的選美活動,評審標準傾向更多元,包涵不同體態﹑外貌﹑年齡及性別的參加者,參加者亦有機會在參選過程中充權。
「美利堅小姐」(Miss America)是美國一個有百年歷史的選美活動,現今活動歡迎不同膚色﹑種族的參加者,沒有對外表的評分,並為她們提供獎學金援助。不少參加者因而還清學貸,並獲得更多的工作機會,當選者更能在個人選擇的社會議題上,發揮影響力。「英格蘭小姐」(Miss England) 決賽入選者Melisa Raouf更突破近百年的傳統,在比賽中以素顏示人。香港亦相繼出現更多元的選美活動,當中有包括男性的校花校草選舉﹑肥胖女性的選美節目﹑傳統的選美節目對參加者的年齡限制亦相對放寬。
要避免選美活動過於單一,大眾(觀眾)及傳媒亦有很大的責任。每當舉辦選美比賽,不少傳媒以嘩眾取寵的形式介紹參選者,對她們的外貌身材評頭品足,公開她們的出身背景﹑感情史、學歷等,甚至把她們「起底」,消費她們的「醜聞」,令公眾窺探她們的私隱。不少觀眾則把參加者當作茶餘飯後的話題,以數落她們為樂。在社交媒體或討論區上,不難發現嘲笑或物化參加者的留言。
選美節目的性質很大程度取決於觀眾。當選美比賽中的入圍者清一色是長髮﹑皮膚白晢﹑高挑瘦削﹑未婚﹑從未生育的時候,不如反問自己是否曾取笑在「標準」以外的報名者?有沒有在評頭品足之間,為身邊的女性製造了更苛刻的審美標準?是否喜歡瀏覽誇張失實的選美報導?自己是否有份造成這單一刻板的選美活動?